MENU

健康與分享

【中風復健】中風復健不可忽視的環節—中風後憂鬱

 

中風後憂鬱是普遍發生的現象

憂鬱是常見於中風患者的併發現象,根據台灣的研究指出,中風患者伴隨憂鬱情緒的盛行率約為30%,比例相當高。然而,在中風發生的初期,相較於吞嚥、口語或肢體動作能力的缺損,患者鬱悶的心情經常不那麼受到重視,因此通常家屬不容易產生警覺。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明顯指出「憂鬱」是中風後復原的主要危害因子之一,因為情緒問題會引發自尊和自信心低落,帶來持續的無望感,進而降低個人復健動機,最終影響患者的日常表現和生存意志,導致患者和家屬的生活品質大幅下降。因此,若是當中風患者出現持續且無法緩解的悲傷、無助、無價值感,煩躁不安,對多數日常活動失去動力,食慾、體重或睡眠習慣改變等現象,小心憂鬱可能已經找上門。

 

中風後的轉變和調適

其實,無論是對患者本身、家屬或照顧者而言,中風後的復健過程都是漫長而艱辛的,除了必須承受生理功能的損傷、日常生活/職業/休閒娛樂方面產生的衝擊之外,還可能面對家庭角色的轉換 (例如:原是一家之主的丈夫中風後,生活中大小事務全改為妻子決定和處理),甚至經濟方面的負擔等,種種多重的因素使得每個家庭成員都承受著不小的壓力。
 
因此,從復健的初期開始,包含患者本身在內的每位家庭成員,除了主動了解患者中風後的身心狀態、各項治療之目的與意義之外,也應做好準備共同面對和調適後續生活上的各種改變。



患者本身的動機是復健過程中極為重要的關鍵,期間難免遭遇身體上難以跨越的瓶頸,或是心情上過不去的關卡,此時,良好的家庭或社會支持可幫助緩解鬱悶的情緒,像是提供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傾聽患者的心聲而不加以評價、批判和任意給予建議、適當的利用舒緩心情的工具(例如:音樂、美食),或是參與病友支持團體等,都是值得參考的原則和方法。
 
另外,適時的尋求專業協助(例如:心理諮商、身心科藥物等),也有助於預防或改善憂鬱症狀。期望在家屬和專業人員的共同陪伴之下,能與患者一起渡過煎熬的中風後適應期,找回人生的價值,重拾笑顏。



[以上衛教資訊如有疑問,建議諮詢相關專業醫療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