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健康與分享

【中風復健】增進中風後的上肢使用量-侷限誘發療法


(圖片來源: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eur/article/PIIS1474-4422(15)00147-7/fulltext)

侷限誘發療法(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若單從字面上解讀,是指同時合併了「侷限」以及「誘發」兩者看似衝突的概念;事實上,這是一項侷限健側,誘發患側的動作治療手法,主要目的是為了改善中風患者病後的『習得廢用現象』(learned nonuse phenomenon)。
 

侷限誘發療法如何改善習得廢用現象

『習得廢用現象』是描述中風後由於患側肢體的使用不便,因而傾向使用健側肢體來取代患側肢體的代償作用;此現象的產生除了會抑制患側肢體的動作改善,也不利於神經重組與功能恢復。



侷限誘發療法最初的設定為:

  1. 健側肢體限制時間—清醒時間的90%

  2. 患側手密集訓練—每天6小時

  3. 搭配行為塑造技巧(shaping techniques)—將訓練活動分級、給予正增強和提供成功經驗

  4. 為期2週

 
然而在現實情境中,如此長時間的侷限難以執行,因此爾後出現了減少健側侷限以及訓練時間的各式改良版本。
 
目前,已有多項臨床研究及影像學證據強烈支持侷限誘發療法對於患側肢體動作有明顯改善,且增加患側肢體相對應的大腦皮質區活化程度,因此能夠提升患側上肢的使用程度,逆轉習得廢用現象。



 

侷限誘發療法的適用對象

侷限誘發療法有一定的門檻限制,並非每位患者都適用。
欲進行此療法的中風患者,須符合主要以下幾個標準:

  1. Motor Activity Log(動作功能量表)使用量平均分數小於2.7分—顯示病患於日常生活中使用患側肢體的頻率偏低

  2. 手腕與手指主動活動度超過10度

  3. 大拇指主動活動度超過10度

  4. 沒有過度的痙攣現象、明顯的認知問題、嚴重的疼痛問題等

 
整體而言,侷限誘發療法有不少優點—不需另外購買設備,也不受空間限制;
然而,健側肢體限制時間過長、治療時間太久,以及患者時常擔心自己用不正確的動作姿勢訓練等問題,常使患者心存疑慮而降低配合度。
 
因此,除了考量患者的動作復原能力是否符合療法的適用條件外,依病人的意願與狀況調整限制及訓練時間,與患者充分溝通,建立明確的目標,並在治療中逐步建立患者的自信,才更是讓治療效果能夠延續與發揮功能的重要關鍵。
 

註:Motor Activity Log動作功能量表
「動作功能量表」為患者評量自己在日常生活情境中上肢功能表現的評估量表,包含執行活動時患肢的使用量以及患側手的使用品質兩大面向,評量的細項則包括轉喇叭鎖門把開門、從衣櫃/抽屜拿出衣物、寫字等三十項日常生活活動。



[以上衛教資訊如有疑問,建議諮詢相關專業醫療人員]








★ 延伸閱讀:

【中風復健】中風後上肢復健的新趨勢—混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