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王者之聲口吃治療

  • 口吃是否就是單純的說話不流暢呢?

    口吃通常不只是單純的結結巴巴而已,還有包含了:

    A: Attitude 態度:個案對於口吃的感覺、情緒或態度:如害怕、困窘或惱怒。

    B:Behavior 行為:分為非口語行為和口語。非口語-構音器官、相關肌肉緊繃、顫抖、輕敲腳底、眨眼、眼神移開、聳肩、怪異表情等等,以協助說出話來。而口語則是聲音、音節、部分字或完整字的重複、聲音或音節的拉長或延長、緊張停頓或猶豫不決或說不出話來、突然快速說話等等。

    C:Cognitive 認知:口吃者的觀點,對於口吃的知覺,和口吃的反應、例如:一聽到自己的不流暢,就緊張或更多的擔心。在個人的信念上,可能覺得是因為口吃,而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職業或升遷等。

  • 口吃會遺傳嗎?

    口吃的成人自述家族內有口吃的家人或親戚,約達50%。對於二三歲孩子的直系血親和旁系血親,進行口吃行為調查時也達50-70%有口吃史。

    許多學者在探討口吃的成因,其中之一就是家族史的研究。早期只是口吃者的報告或調查,後來進一步以行為遺傳學,透過家族內第一位被確診的個案,調查其他成員,確認其家族成員的言語行為。

    近一二十年透過基因定序,Dr . Dennis Drayna團隊在2005年以巴基斯坦一個近親通婚的近兩百位家族成員為研究主體,透過基因連鎖,定位出高強度連鎖的染色體,其中以第12對染色體最具關鍵性,也進而分析出口吃基因了。

    所以若有口吃家族史,是有可能較高罹患口吃的風險。也許遺傳會造成口吃,但是還有其他多重因素的組合,也就是後天的影響會啟動或維持住口吃,所以不能忽略環環境或是後天發展的因素使得口吃,無法隨著大腦的發展或可塑性而復原。

  • 會口吃的人在大腦結構或功能上有比較特別嗎?

    科學家在核磁共振( MRI) 的影像中發現,正常人說話時左腦活化較多,左腦的後區聽覺皮質區會監控自己所說的話,在說話的動作前區會有動作計畫和執行。而口吃者說話時右腦及小腦活化較多,左腦活化較為不足,聽覺皮質區會去活化。口吃越嚴重的人,大腦越有右側化的現象,導致在說話時會不流暢或口吃。

    我們的大腦,有二個半腦。左腦通常是優勢腦,語言區坐落與此。主要掌管言語和語言,但大腦影像的結果,顯示口吃者在進行朗讀活動時,使用較多的右腦通路,其血流量流向右腦多,左腦少。表示口吃者在說話時,大腦的言語動作和聽覺回饋系統多以右腦活化較明顯。

    其實人在說話時,不僅僅需要大腦皮質語言前區和後區之間,有協調的流暢迴路,在說話的同時,大腦皮質下情感或情緒區也會一起被啟動。當口吃者發現自己口吃者,緊張或恐懼的情緒湧出,有時會覺得腦中一片空白,就是因為強大的情緒抑制了理性大腦。所以可以確認語言的迴路、口吃和情緒之間是有相互關連的。

  • 幼兒的口吃會消失嗎?

    根據Yairi & Seery(2011)的研究,孩子在不流暢言語發生後的初期,有75%可以自發性復原;不流暢一年後,自發性復原機率約63%;不流暢持續二年,自發性復原率47%;不流暢持續三年,自發性復原率是16%;不流暢持續四年,自發性復原則下降至5%;似乎表示越早治療應該是最佳選擇。

    而不管從哪一個時期接受治療,重要的是大人的態度和示範,需要多讚美孩子的流暢,而不是一味要修正孩子的不流暢。協助孩子在快速生理、情緒、認知、社會性、言語和語言等能力同時發展和調適下,大人能體諒和持續地慢慢說話之身教中,陪伴孩子,一起安然度過,讓孩子能在安全、接納的正向互動中,恢復或發展出言語的流暢。

  • 大人過高的要求孩子的口語發展,會如何造成或惡化孩子的口吃呢 ?

    當孩子說話流暢的能力可能和孩子所處環境要求表現不符合,此時是有可能啟動口語的不流暢,或是使原本的不流暢更不易消失。

    發展說話流暢的能力的同時,也是孩子在動作技巧、語言表達、情緒的調適、認知等快速發展時。若是父母說話速度過於快速,溝通上太過急迫,以至於中斷或干擾孩子說話。或者是一次問孩子過多或太複雜的問題。容易造成孩子的壓力,進而表現在言語當中。另外也有父母在智力或認知上,對於孩子的要求過高。或是要求孩子有適當的情緒調節或表現,對孩子而言,有可能要求過高。

    總之,不適當或過高的要求孩子,可能給予孩子在語言、言語動作、認知或情緒,或溝通上的發展帶來壓力,這些壓力有可能表現在言語中,而啟動了言語的不流暢,或是惡化口吃的嚴重度。

  • 孩子的口吃有可能是學來的嗎?

    言語的不流暢,如字或音的重複或中斷,不會因為單純模仿而習得。

    口吃本質上是神經發展性異常(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但是「學習」可能會造成言語不流暢的惡化或是發展出一些策略,讓口吃的字能說出來。下面介紹二種學習效應,會發展出更逃避說話或害怕說話的結果。

    操作制約和口吃的關係:如果孩子口吃就被大人打巴掌、被罵、被念等,因此而開始逃避說話,或是說話、回應變得簡單。而孩子發現如此能減少被罵或被處罰時,逃避說話,簡單回話等的行為就會被增強變為習慣。

    古典制約和口吃的關係:例如講電話時,有結巴的發生,一而再、再而三,接下來,就有可能怕講電話。所以,當口吃者在某一次的講電話過程中發生口吃,對方有/沒有表現出不適當的反應,都可能造成口吃者的壓力或是讓口吃者的口吃情形變嚴重。之後當口吃者要講電話之前,即會出現感到壓力或是口吃症狀變嚴重的反應。

    所以言語的不流暢,不是因為學習或模仿而來;但是次要的行為,例如眨眼或點頭等反應,可能隨機的使用下,把口吃的字就順利說出來,則眨眼或點頭的反應就會被保留下來,因為眨眼或點頭變成正向增強,把結巴解除了,所以就透過學習聯結機制而有的伴隨行為。

    所以口吃的次要行為,例如替換字,眨眼或逃避講電話,都可以說是學習下的產物。也讓單純的言語不流暢,演變至更多伴隨或習得更複雜的反應。

  • 大人到底要如何與口吃孩子說話呢?

    外在壓力大過孩子的能力,是比較容易出現或維持不流暢。而孩子的內在壓力,可以透過大人的體諒和同理,正向增強和鼓勵等,讓孩子可以安心和輕鬆說話。

    根據美國基金會,給父母親的建議如下:

    大人說話速度放慢
    1. 不急躁、多停頓
    2. 孩子需要多一點時間
    3. 大人要說慢,作為模範
    4. 增加停頓次數,去放慢說話速度
    5. 讓孩子自己說完或完成句子,不用幫他接話
    6. 孩子會跟隨大人放慢的說話方式

    問問題的方式
    1. 不要一次用過多問題詢問孩子
    2. 避免太複雜的問句
    3. 一次一個問題
    4. 給孩子時間回答問題
    5. 可能的話 讓問題變成一種陳述,例如: 要完成拼圖,很不容易喔。
    6. 非詢問的方式來開頭,例如 媽媽認為是一朵雲,你認為呢? 也許是一隻兔子吧!

    全然傾聽
    1. 眼神注視
    2. 專注於內容,不是說話方式
    3. 用臉部表情,如點頭表示聆聽
    4. 用身體語言表示聆聽
    5. 如果現在沒有空,可以讓孩子知道,例如:媽媽,在開車,沒有辦法專心聽你說話。

    輪流說話
    1. 每人都有平等機會說話
    2. 兄弟姐妹輪流說,可以用一個物品作為象徵,輪流拿這個象徵,才能說話

    建立信心
    1. 強調優點
    2. 用描述性的讚美,例如:妳有幫忙倒垃圾,真是乖孩子
    3. 特定的讚美,你排拼圖很快 真是聰明孩子

    每天單獨特別時間一對一
    1. 一天十五分鐘,沒有任何干擾,用上述綜合技巧
    2. 每個孩子都有一對一的時間

  • 口吃是因為自律神經的問題?

    人體的自律神經需要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兩個系統正常配合作用,如果失去二者的平衡,該睡覺時,交感神經還在激發,就會不容易入睡或淺眠,造成日常生活的困擾或不安,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可由腦神經內科醫師確認診斷。

    自律神經失調應該不會造成口吃,但會不會加劇已有的口吃症狀?在此分享一名個案的經驗。個案小強,新兵入伍的期間,無法適應集體生活緊湊高壓的節奏,讓他幾天下來,仍無法入睡,所以身體出現嚴重的不適,同時出現說話嚴重結巴。所以被送到軍醫院檢查,確認是自律神經問題,所以小強就住院治療並且被遣回家中休養,這段時間說話問題還是持續,尤其對象是媽媽時,說話特別嚴重。退役後,小強想到要面試工作,想到要對陌生人說話也就慌張起來了。

    情緒的調節能力是會影響口吃的嚴重度,但不是情緒因素或焦慮感造成他的口吃,也許是說話系統不穩定性在先,使得更敏感於情緒的反應。自律神經失調是會惡化口吃,但不是造成口吃的起始原因。

  • 是緊張或焦慮會造成口吃嗎?

    Miller & Walton (1992) 不認為口吃者有比較高的焦慮感。焦慮感會增加是因為與說話情境有關,也就是因為過去負面的溝通經驗所產生的合理反應。多數的成人口吃者的想法、情緒和行為是互相交織和影響彼此,累積多年旳挫折和無助,延伸出一些適應性的行為和侷限性的生活和溝通。

    而從說話時對方負面的反應經驗中,也會更加惡化口吃的症狀,同時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非口語行為,例如為了避免抽搐的表情,轉移視線,沒有眼神注視,停住呼吸,離開現場或不參與等。另外就是安靜不說話的策略,就是無論如何不談論「口吃」或承認它的存在。

    所以緊張和焦慮是會惡化口吃,但是也不是造成口吃的主因。但是口吃個案可能會有較高的焦慮或緊張狀態,一直擔心會發生口吃。

  • 口吃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流暢塑造法:
    以減少核心行為,或減少口吃對溝通和生活的影響為治療核心,著重節奏、慢速度、呼吸、構音和放鬆。次要的口吃徵狀,包括與口吃有關的害怕和焦慮,則不處理。因為流暢塑造法的假設就是口吃者學習流暢說話後,這些情緒就會消失。然而此種治療法在低壓力情境可以說出流暢的言語,但是壓力一大就容易無法有效率的使用,所以在治療室外的真實生活中的應用,有時有困難。

    囗吃修正法:
    其目標是幫助個案去接受口吃,減少與言語有關的恐懼和焦慮,譲個案縱然有口吃,也變成較有自信的溝通者。個案能夠辨識出以往的自動化想法,逐漸的可以用有效的想法來代替。
    另外有些信念,例如 口吃是丟臉的,我跟別人不一樣,或我是有缺陷的。治療時也希望能辨識出自動化想法,才能有能力獨立作後序的分析。透過練習語暢技巧,並且能配合新的認知知覺,挑戰恐懼而代替逃避。口吃者可以透過介紹自己的口吃,讓聽者有機會了解你的不同,並能接受自己和口吃,進而能與他人有真實互動。

    認知行為治療:
    可以配合口吃修正治療,口吃的認知面向,有一些扭曲的選擇性知覺,認為別人會很在意他某些字卡住。另外也可能自我太要求流暢,反而忽略與聽者的互動。這些互為影響的認知行為,在口吃修正法也是會被處理。

  • 正念訓練有助於控制說話嗎?

    正念是將注意力有意識地,不帶批判地放在當下。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體驗,是一種好奇、開放和接受心態。它是同時觀察內在與外在體驗的雙向活動,注意心情的變化並接受且不針對內外的現象做出評論。

    正念可以平行和強化口吃治療,增加行為的探索,情緒的調節。提升面對問題的態度,而不逃避內在和外在事件,且鼓勵開放各種正面或負面體驗,透過觀察害怕的感覺和情緒,接受內外在事件的存在與發展,使我們感覺更有力量和控制感。